“蜀道難,難于上青天?!崩畎椎囊痪湓?,讓我聯(lián)想起了隱匿在秦巴崇山峻嶺間的一條綿長的古絲綢之路,這條古絲綢之路即是鮮為人知的秦巴古鹽道——重慶巫溪大寧河生產的泉鹽,通過古鹽道運往陜南和鄂西北——蜿蜒在崇山峻嶺中的千年古鹽道,北連陜西關中平原,西通巴蜀盆地,東接荊楚大地,在秦嶺、漢水、大巴山的山重水復間,孕育著豐富多彩的秦巴文化。
秦巴古鹽道起源于重慶巫溪大寧廠,這里是秦、巫、楚三種文化的交匯處,位于兩山一江(南接長江三峽、北鄰武當、橫穿神農架)。因是水陸聯(lián)運,所以,古時運鹽的方式先是通過人肩挑背馱,其次為騾馬,之后才是車船。漫漫鹽道,縱橫千里,卻灑滿了背鹽人的血淚辛酸。
追尋古鹽道,就要追尋鹽的歷史。自春秋戰(zhàn)國時管仲提出“海王之國,謹正鹽莢”(意指食鹽收為國有專賣),便有了“斗米斤鹽”、“鹽比黃金貴”之說,憑借販賣私鹽富甲一方的比比皆是。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查,鹽販們只能冒險在無人經過的崇山峻嶺河流中穿行,一代一代的鹽客,就這樣用汗水和雙腳踏出了溝通川東鄂西的鹽商之道。
二
沿著古鹽道漫行,有一條約400多千米的古棧道。棧道以大寧河為主干,從龍門峽口經巫溪延伸到陜西鎮(zhèn)平、湖北溪縣、重慶城口。
大寧河,古名昌江,又名巫溪水,發(fā)源于大巴山南麓,越過崇山峻嶺,在巫峽西口流入長江。大寧河的兩岸,崖壁千仞,號稱“上古鹽都”、擁有4000多年制鹽史的寧廠古鎮(zhèn),便坐落于大寧河畔。翻閱鹽史典籍,一句“當虞夏之際,巫國以鹽業(yè)興”,忽然讓我想起了關于寧廠泉鹽的描述:“一泉流白玉,萬里走黃金”、“利分秦楚域,澤沛漢唐年”……
關于寧廠泉鹽,有一個美麗的傳說:先秦時代,獵人袁氏逐鹿至寧廠古鎮(zhèn)北寶源山麓,前面奔跑的鹿卻忽然不見了,鹿消失的地方有一洞,清泉從洞口涌出,獵人口渴飲泉,竟覺滿嘴咸味,消息不脛而走,人們紛紛取水熬鹽,從此,寧廠因鹽而興,設立郡、監(jiān)、州、縣,八方商甲、吳蜀之貨,云集于此,店埠、寨堡、茶寮、酒樓、村居,依山傍水而起,鹽夫、挑夫、纖夫,應運而生,清代王尚杉有詩道:“沿江斷續(xù)四五里,翁巖筑屋居人稠?!鼻旯沛?zhèn)就這樣因道而生、因鹽而興。
古鹽道上因鹽而興的還有西沱古鎮(zhèn)。西沱古鎮(zhèn)是宋代著名的“鹽鎮(zhèn)”,元代川江水路著名的水驛,更是渝鄂邊關重鎮(zhèn)。古代的川鹽、百貨、絲綢、蜀繡等運到西沱,再由西沱轉運湖北等地,西沱就是這千里鹽運大道的轉運站。據(jù)說,西沱云梯街的古民居和店鋪,就是明清時期客棧老板和鹽商搶奪鹽生意和招徠往來的商旅,從長江邊隨山勢向上一層一層延伸,構筑了“云梯街”這一壯觀的景色。
依道而生的古鎮(zhèn)如同凝固的樂章,每一個樂章都有著獨屬于它的音律,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,這些音律便醞釀而成這一個地方的文化。
三
無論是因鹽而生的古道,還是因鹽而興的古鎮(zhèn),漫漫的秦巴古鹽道上往來的八方鹽客,把自己的鄉(xiāng)音、鄉(xiāng)情印在這條縱橫于高山密林中的鹽道上,不同的鄉(xiāng)音,相同的鄉(xiāng)情,交匯融合,最終在秦巴古鹽道上醞釀而成了獨特的秦巴文化。
秦巴文化、巴蜀文化、巴渝、巴楚文化……我這個遠離秦巴之地的游客,不知這一系列的“巴”文化有何不同,但我知道巴地的巴山調亦稱竹枝詞,唐代詩人劉禹錫的《竹枝詞》——“楊柳青青江水平,聞郎江上踏歌聲。東邊日出西邊雨,道是無晴還有晴”——便是效仿巴山調所作;漢代巴渝舞被列為宮廷宴樂,在宮廷慶典時進行演示;《楚辭》發(fā)展為漢大賦。我想,我無需去花費時間區(qū)分這幾種“巴”文化有何不同,因為,在縱橫上下幾千年的古鹽道上,這幾種巴文化共同演繹出令人蕩氣回腸的史詩絕唱!?。?/span>